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將有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也必將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注入強大動力。
從國內看,突出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引領,將有力促進經濟結構、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培育形成綠色發展新動能,顯著提升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效益,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筑牢根基。從國際看,明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方向,進一步彰顯了我國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展現了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風范,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同時,全球碳中和正加快催生以低碳為特征的新一輪能源和產業革命。我國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牢牢掌握國際競爭主動權,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贏得有利外部條件。
清醒看到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的嚴峻挑戰。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遠低于發達國家50年到70年的過渡期,對于我們這樣一個還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化發展階段的發展中大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
一是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轉型任務艱巨。目前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足16%。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如何統籌解決風、光等新能源大規模集中并網的電力系統安全問題,還面臨較大挑戰。為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我國仍需高質量發展第二產業,但第二產業高耗能、高排放、低能效問題并存,轉型升級任務緊迫而艱巨。
二是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近年來,我國綠色低碳技術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整體仍處于“跟跑”狀態,綠色低碳重大戰略技術儲備不足,一些領域還受制于人,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保障能力不夠,技術轉化率偏低。
三是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總體偏低。我國森林質量整體不高,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問題突出。一些濕地及湖泊嚴重萎縮,生態功能降低或喪失。耕地固碳潛力未得到充分挖掘,碳匯調查監測基礎工作薄弱,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還有待健全。
四是綠色低碳轉型亟待擺脫路徑依賴。目前,一些地方仍存在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盲目上馬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將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帶來不利影響。
從整體上說,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節能減排、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新能源技術和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我國具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能有效統籌各地區各部門力量和國內國際各類資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強領導和組織保障。
采取有力措施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系統觀念,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
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能源、鋼鐵、石化化工、建筑、交通等行業和領域實施方案,完善價格、財稅、金融、土地、政府采購、標準等保障措施,形成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是強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對不符合要求的“兩高”項目要堅決拿下來。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固碳增效。加快提升服務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三是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堅持節能優先,完善能耗雙控制度,深化重點領域節能。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加快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積極穩妥發展水電、核電。大力提升儲能和調峰能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四是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低排放技術研發和創新項目,加強能效提升、智能電網、高效安全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快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發展和規模化應用。
五是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嚴格管控生態空間,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繼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退耕還林還草等行動,持續提升森林質量。深入推進京津風沙源區、黃土高原、西藏生態安全屏障、青海三江源、祁連山等重點區域綜合治理,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加強海岸帶保護,修復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等海洋生態系統,不斷提高海洋固碳能力。
六是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不斷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在全社會大力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七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和公平原則,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維護我國發展權益,堅決反對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地緣政治的籌碼、攻擊他人的靶子、貿易壁壘的借口。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積極參與和引導國際規則與標準制定,引領和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加快完善綠色貿易體系,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使綠色低碳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安徽元琛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琛科技” )是一家集除塵布袋、脫硝催化劑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十六年來,始終專注環保領域的元琛科技,目前擁有國際PCT4項,授權發明專利33項,在受理發明專利77項,其中“除塵脫硝一體化技術產品”等多個產品被授予安徽省科學進步獎。產品除塵布袋(主要為PPS、PTFE、P84及復合系列過濾材料)和SCR脫硝催化劑已在水泥、鋼鐵、玻璃爐窯、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發電、有色金屬冶煉等多行業廣泛應用!
未來,元琛科技將以“成為全球生態環境守護者”為指引,始終扎根環保,堅持守護藍天白云的偉大事業。借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不斷深化技術、優化管理、強化品牌、細化產業、固化優勢,通過綜合統籌治理與服務,為產業創造協同價值。
來源:水木ESG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司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聯系電話:1733320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