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入主白宮后不到1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正式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在此前一周,美國德州數百萬人遭遇“末日般”的嚴寒和大停電,造成不少平民傷亡。
2021年胡潤全球富豪榜公布,寧德時代的曾毓群以146%的財富增速,與李嘉誠和王興并列中國富豪榜11名、世界43名。2天后,中國A股新能源板塊股票在經歷了一路瘋漲后,一個上午就縮水了1000億元,但并沒有就此扼止股民拳拳投入之心。
馬克思說過,事物都是普遍聯系的。這些事件背后有我們看不見的紐帶,拉扯著事物朝著既定的方向發展。中國農歷新年前后,一系列發自《日本經濟新聞》的經濟報道在投資圈熱傳。日本記者根據各國機構和大學的公開數據進行估算,道出一個巨大商機:中美歐日都給出了碳中和時間表,從2021年至2050年,四大經濟體如期完成碳中和目標共需投資約85萬億美元。
曾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杰里米·里夫金,在《零碳社會》中預測:“碳泡沫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泡沫。化石能源文明終結,新生態文明時代到來,世界政治和經濟秩序將發生巨變。”
英國節碳基金在一份《氣候變化:掀起商業革命》的報告中稱,目前全球有近一半公司看到低碳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有1/3的公司對所面臨的巨大風險視而不見。發展低碳經濟與排斥低碳經濟之間約有1萬億美元價值波動幅度。準備充分、主動出擊的前瞻性企業有希望把企業價值提升80%,而定位不準、因循守舊的企業,則可能面臨淘汰的風險。
近年來,美國和歐盟發起了以新能源為驅動力的經濟革命,推動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轉型發展。有研究預測,2015至2040年期間,美國僅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就可每年增加200億美元經濟產出,創造多達147000個工作崗位。
當綠色生產方式得到了全世界大多數人的認可,就意味著原來的生產方式面臨淘汰。誰能更早掌握新的生產方式,制定新的市場規則,誰就將在下一個時代占領先機。
01聞風而動的錢
53歲的曾毓群與93歲的李嘉誠同樣以2200億元身價并列財富榜時,距離他創辦寧德時代不過才短短10年。時代變革中,新舊財富勢力此消彼長。百年聚沙成塔,高高筑起了護城河,可能短短十余年就被別人攻破城池。在美國,大型可再生能源公司NextEra Energy 的市值一度超過埃克森美孚,而英國油氣老大哥BP的市值也被丹麥一家電力公司Ørsted超越。
Ørsted位于英格蘭東部沿海的Hornsea One海上風電場,是目前全球已經投運的最大海上風電場,由174臺西門子歌美颯渦輪機提供動力,可為100萬戶家庭提供電力。作為曾經的傳統電力公司,Ørsted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過去占丹麥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2012年接任CEO的鮑爾森提出“由黑轉綠”的口號,推進無化石燃料戰略,如今奠下了海上風力發電全球領導者的地位。鮑爾森在2020年退休前夕宣布:“我們已經完成了業務轉型,成為一家全球性的可再生能源公司。”
世界最大海上風電場Hornsea One
按照計劃,2030年前后,Ørsted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將增加到3000萬千瓦以上,相當于30 座核電站,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 98%。這一前景受到諸多資本青睞,目前這家公司的市值已經增至約910億美元。
去年12月,高瓴資本豪擲158億人民幣重倉隆基股份,押注光伏巨頭。隆基股票2020年暴漲274.4%,被稱為“光伏界的茅臺”。在資本的加持下,隆基的產能擴張節奏也加速推進。2021年1月,隆基股份宣布投資180億元,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永樂鎮建設“年產15GW高效單晶電池及年產1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號稱全部達產后可實現400億元年產值。
隆基股份落戶西咸新區涇河新城
全世界的錢都在聞風而動。 投資界有個責任投資的專有名詞ESG,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英文縮寫,最早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4年提出。在2020年疫情的背景下,全球投向ESG的錢依然比2019年翻了一番。作為一種創新型融資形態,ESG資產管理規模自2014年以來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成為公司、投資者,甚至監管機構追逐的寵兒。如今全球各大證券交易所都爭相布局ESG,世界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也在2020年底前全部融入ESG因素。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越來越多銀行在放貸過程中以ESG指標作為重要參照。摩根士丹利一項調查顯示,近80%的個人投資者希望投資ESG基金以獲得財務回報和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近年來,中國市場也在積極融入國際ESG投資潮流,目前已經有51家機構簽約,2020年簽約總數比2019年增加了50%。然而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的ESG投資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僅有1000家出具了社會責任報告,且報告質量參差不齊。
精明的資本在追風口之余,也不忘對標的進行甄別。 2018年,英國資產管理巨頭Legal & GeneralInvestmentManagement (LGIM) 把富士重工的斯巴魯汽車從投資組合中部分剔除;日本出光興產公司曾一度被投資者拉入黑名單,理由是環保和社會責任上存在問題。
氣候變化風險也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納入風控考量范圍內。國際清算銀行和法國銀行提醒,氣候變化可能引發下一次金融危機,而許多金融資產并沒有適當考慮到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的成本。2018年,荷蘭銀行首次公布金融機構氣候變化壓力測試結果,法國銀行和英格蘭銀行緊隨其后,表示將在2021年和2022年發布結果。
2021年1月,瑞典央行Riksbank從購買資產清單中刪除了那些不考慮環境因素的公司債券。同一時期,歐洲央行購買的債券,將公司實現氣候變化措施的程度列為利率和贖回金額的影響要素。日本銀行也將在2021財政年度對金融機構的審查中討論氣候變化問題。
02聚焦減碳的技術競賽
技術創新為資本市場貢獻了大量新鮮題材。 一類創新技術來自清潔能源的生產。氫被認為是工業國家實現凈零排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2月,荷蘭殼牌和天然氣管網運營商Gasunie合作的NortH2項目在格羅寧根海港啟動,該項目利用海上大型風力發電場的電力,從海水中制造“綠色氫氣”,預計2030年達到3-4吉瓦,2040年增長到10吉瓦左右。
NortH2項目
夏普正在研發一款輕而薄的新型太陽能電池,如果裝載在汽車上,號稱可以實現汽車既不用汽油也不用充電。東芝開發的另一款太陽能電池,幾乎就是一張薄膜,可以安裝在窗簾和衣服上,持續提供電能。
另一類創新技術來自碳捕捉和碳消耗。冰島西南部的赫德里希迪,在利用火山熱能發電的地熱發電站旁邊配備了4套24臺進氣風扇,它們從大氣中吸進二氧化碳,并將其存儲于地下2000米的巖層中。二氧化碳溶于水,與地下礦物質反應凝固,90%以上的二氧化碳會被半永久性截留。 三菱化學在橫濱市的研究室正在進行一項將能像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樣“消耗”CO2的實驗,即通過光觸媒分解水提取的氫氣與 CO2 反應,來生產塑料和化學纖維的原料。如果開發成功,這將是一項將CO2轉化為資源的技術。
還有一類創新技術來自能效優化。擅長區塊鏈技術的日本Indetail公司在加納領導了一個項目,即采用區塊鏈技術記錄樓宇之間的電能交易,提高電力不足地區的電能使用效率。他們還建立了一個AI系統,根據需求和電力負荷靈活計算交易價格。 瑞典SSAB鋼鐵公司已經開始了氫氣直接還原鐵DRI試點工廠建設,并計劃在本世紀40年代初達到零碳鋼鐵生產目標。德國Salzgitter鋼鐵公司、全球最大的鋼鐵公司Arcelor Mittal公司也在試點該項技術。在中國,2019年開始,寶武集團與中核集團及清華大學已經展開了氫煉鋼的合作。
5G時代到來,數據處理的功效迅速增加。日本NTT與美國INTEL公司合作,研究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將數據傳輸手段從電信號改為光信號,將通信和信息處理的耗電量降低到百分之一。 在中國,華為也宣布突破了一系列的關鍵技術,如基于磁吹滅弧的電源切換技術、碳納米導熱材料、VC相變散熱以及混流風扇等,來提升電源效率和散熱效率,以有效降低產品能耗。例如,其獨創的光纖印刷技術,能把超過1000根光纖印刷到一張A4紙尺寸大小的背板上,一臺設備可替代傳統的9臺設備,節省90%的機房空間,降低60%的功耗。
華為的5G無線站點采用獨創的全室外解決方案,無需配置空調,比傳統方案能耗降低40%。極簡數據中心方案,能將建設周期從20個月縮短至6個月,并通過間接蒸發冷卻和iCooling技術讓制冷系統能耗下降40%至60%。 技術創新,將持續推動能源供給和脫碳之間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是能耗之間的平衡,更是經濟上的平衡。四大經濟體投入85萬億美金來構建零碳社會,如果不能創造出相應的經濟效益,會成為拖垮企業和拖累國家的沉重負擔。所以,這必須是一門既能叫好、還能賺錢的生意。
對于國家來說,既然認準了趨勢,必然希望率先搶占未來的行業話語權,圍繞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構建產業生態,可以拉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否則,巨大的進口依賴將成為沉重的財政包袱。
03爭奪話語權的暗戰
《巴黎氣候協定》是美國在奧巴馬時期簽署的一項全球協議,作為協議的主要推動者,民主黨政府立志要做“全球能源領導者”,還希望拉攏歐洲共同掌握碳排放的主導權。但這一計劃因為特朗普的上臺而中斷。去年7月,拜登還在競選中表明立場:“我們要在2035年前實現無碳電力部門,還要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今年2月,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議》,還為此叫停了價值90億美元的美加輸油管道項目“拱心石XL”,決心不可謂不大。
2015年12月12日,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通過《巴黎氣候協定》
比美國更關注碳排放的是人口密集的歐洲。早在2020年1月,歐洲議會就以壓倒性優勢通過《歐洲綠色協議》,開啟了“綠色新政”,計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應對碳排放目前看來基本上還是大國的牌局,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還難以擠進牌桌。只有工業基礎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足夠底氣推動能源轉換。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控制碳排放相比發展經濟來說,目前還屬于奢侈品。
2002年,英國率先實施排放交易機制,野心勃勃的想把倫敦建成全球排放交易中心。歐盟進一步建立排放量拍賣機制,為歐洲帶來了幾百億歐元的收入。如今,歐盟和美國正在醞釀碳關稅政策,擬對來自沒有碳價體系國家的工業產品征收調節性關稅。為避免在工業產品出口中陷入弱勢,中國也在積極建設碳交易市場。2011年,中國在北京市、天津市等8地啟動碳交易試點工作,2017年正式啟動碳權排放交易體系。
去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中國鄭重承諾: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后,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紐約時報》、彭博社、路透社等媒體評論中國“語出驚人”。 所謂碳中和,顧名思義就是排出去多少溫室氣體就吸收回去多少,實現數學意義上的“零排放”。歐洲國家大多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達到碳排放峰值,能源需求開始持續下降,距離2050年有近60年的減排時間。而中國還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能源需求持續攀高,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后只有30年的減排時間,這些客觀現實對中國都是巨大挑戰。
中國提出碳中和時間表的1個月后,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緊隨其后的是韓國總統文在寅,他表示要與國際社會一起致力于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加拿大政府也迅速跟進,出臺法律草案,明確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零碳社會”從愿景成了目標,各國開始實質性行動。拜登政府計劃拿出2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等重點領域的投資。日本設立了一個2萬億日元的綠色基金,以支持民營企業投資綠色技術。韓國的“數字和綠色新政”計劃投入73.4萬億韓元,以支持節能住宅和公共建筑、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發展。
中國政府從2006年開始將節能減排寫入每五年的規劃綱要。從實際完成情況來看,至2020年,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基礎上降低了50%,高于之前降低40-45%的承諾;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在2005年基礎上提高15%,超額完成目標;煤炭消耗在2013年達峰后雖稍有反彈,但繼續下降已成定勢。上述這些成果,在2030-2060的大目標下還將進一步鞏固擴大。
脫碳,既掀起了大國之間爭奪下一個能源時代話語權的暗戰,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也充分展示出高尚的另一面。面對未來共同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占世界大多數人口的國家間發起了一次空前的科研大協作——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ITER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克馬克,俗稱“人造太陽”。這項計劃的實施,有望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
建造中的ITER
歐盟、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也擱置了諸多的矛盾和利害沖突,堅持協商合作,最終達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協議,開始合力建設地球上第一座聚變實驗堆。2020年7月2日,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在法國舉行,各國進入實質落地階段。同年12月,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首次放電,標志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
04脫碳之路怎么走?
2009年,橫濱TOIN大學特聘教授宮坂理樹發明了過氧化硅太陽能電池。日本媒體報道,在日本有超過一千人在研究這種電池,以保持日本在太陽能電池性能上的領先地位。然而在中國,研究這種電池的人員是日本的10倍還要多,且主要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日本人的危機感源自并不久遠的苦澀往事,盡管在太陽能電池性能上領先,但市場卻輸給了中國人。2007年,日本本土60%的太陽能電池來自以中國為主的海外供應。 另一群表示出擔憂的是美國人。2020年全球光伏組件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8家是中國公司,美國只有一家企業上榜。根據麥肯錫2018年的報告,中國的光伏產業競爭力已經全面碾壓美國。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中國光伏的裝機量仍然達到48.2GW,連續8年全球第一,同比增加了60%,光伏產品出口額達到197.5億美元。美國要發展光伏產業,已經繞不開中國。
脫碳道路上,伴隨大規模的電氣化,風電和光伏技術將進一步發展。中國目前擁有世界前五大風力渦輪機制造商中的兩家,還有世界上前十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中的8家。氫能經濟則依賴于電解槽和燃料電池等電化學技術,中國在這些領域已經有較為豐富的技術積累和市場經驗,有望成為上述領域的領導者。
在城際交通領域,中國高鐵已經實現了全面電氣化,普速鐵路也在有序推進電氣化改造。得益于鋰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純電動車(BEV)很可能在未來占據在輕型道路交通的主導地位。但氫能源也不甘落后,貨運和長途旅行的市場未來有可能屬于氫燃料電池車(FCEV)。以氫為燃料的飛機也許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雖然目前尚存巨大未知數。
這些成果涌現無疑將助力中國完成其2060目標,但這也僅僅是局部的優勢。實現零碳目標,中國能源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不只是制造新的清潔能源,更不只是把路面交通都換成新能源汽車。
實現零碳目標,面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環節的脫碳。需求側的主要脫碳壓力來自鋼鐵、水泥、化工等重工業,房地產建筑,以及路面交通、船運和航空等交通產業。供給側脫碳則包含電力、氫能、生物質等能源生產方式,以及碳捕捉、封存和利用等。
工業仍是中國最大的能源消費部門,占終端能源需求總量的60%。鋼鐵、水泥和化工脫碳在中國面臨巨大挑戰,不僅是技術的突破,還有來自發達國家碳交易體系的壓力。
2021年3月5日,中國提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設置的8個約束性指標有7個集中在“綠色生態”和“安全保障”方面,其中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兩個約束性指標系首次列入五年規劃主要指標。
通過國家層面的布局,各級政府的實施,技術創新的推進,以及新興市場的拉動,中國企業正在加速跟上甚至領跑“零碳行動”。
零碳革命,往小了說是一場“85萬億”美元的大生意;往大了說,是一場大國之間發展權的競得賽。新能源全面替代傳統能源的過程已綿延百年之久,未來還將持續改變人類社會。這場深刻且持久的變革,不僅孕育了產業和國家的大機會,也關乎未來人類的共同命運。
安徽元琛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元琛科技”)是一家集除塵布袋、脫硝催化劑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十六年來,始終專注環保領域的元琛科技,目前擁有國際PCT4項,授權發明專利33項,在受理發明專利77項,其中“除塵脫硝一體化技術產品”等多個產品被授予安徽省科學進步獎。產品除塵布袋(主要為PPS、PTFE、P84及復合系列過濾材料)和SCR脫硝催化劑已在水泥、鋼鐵、玻璃爐窯、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質發電、有色金屬冶煉等多行業廣泛應用!未來,元琛科技將以“成為全球生態環境守護者”為指引,始終扎根環保,堅持守護藍天白云的偉大事業。借力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不斷深化技術、優化管理、強化品牌、細化產業、固化優勢,通過綜合統籌治理與服務,為產業創造協同價值。
來源:鳳凰網財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司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聯系電話:17333203296